故宮“金頂”里藏著多少秘密?光是制作琉…
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第一眼看到故宮的金頂時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屋頂布置的金碧輝煌,琳瑯滿目,還有各種鳥獸以及戰士的圖形!”他實在不解,這金色的屋頂是怎樣的一種“高科技”。
700年老技藝始于京西門頭溝
元代建都北京,由于興建宮殿、園林、陵墓、佛塔、庵觀、壇廟等需要大量琉璃制品,為此設立了專管窯務的官員,隸屬于少府監。由于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周圍盛產燒造琉璃所需的主要原料坩子土和煤炭,又守著“京西古道”,交通便利,加之離遼金時期就已燒造琉璃的龍泉務窯場較近,因此,在元代初年即在琉璃渠村設立了琉璃窯場,屬于琉璃廠窯的分廠。
到了清代乾隆時期,由于城市發展,琉璃廠已成為繁華市區,琉璃廠窯撤消,遷到琉璃渠與當地窯場合并,從此,琉璃渠窯場興盛起來。自此,皇家園林大規模修建,所需琉璃均產自琉璃渠窯場。當時的琉璃渠琉璃窯窯主姓趙,山西人,是燒造琉璃世家,祖籍山西榆次市南小趙村,元代來北京燒造琉璃,長期承造皇家琉璃制品,并同皇家建筑總設計師“樣式雷”合作?!皹邮嚼住毕群罅鞒只始掖笮凸こ淘O計,如故宮的三大殿和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以及萬壽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莊以及嘉慶皇帝陵等,這些皇家工程的琉璃制品都由琉璃渠“琉璃窯趙”燒制。在燒制前,由“樣式雷”設計,繪制圖樣或制作模型交由“琉璃窯趙”,再由“琉璃窯趙”制成構建模型,燒成胚子,鐫刻花紋。其質量、數量、供貨時間均由“琉璃窯趙”負責。
琉璃構件分為瓦件和獸件兩大類:瓦件主要有正脊、垂脊、獸前、獸、戧脊、博脊、角脊、筒瓦、滴水、脊筒子、線道瓦、通脊、承縫連磚、博脊瓦、瓦當等幾十種。獸件主要有正吻、脊獸等幾十種生動的雕塑造型。
清代由于琉璃瓦件的大量使用,促進了琉璃生產技術的進步,琉璃釉除黃、青、綠、白、藍、紫等顏色外又增加了桃紅、翡翠綠和孔雀藍等共計十余種顏色。在建筑部位上琉璃瓦件除在屋面上使用外,亦用琉璃磚筑佛塔、牌坊、門樓和影壁等。在產品品種方面也從建筑裝修構件發展到室內陳設、器物和藝術品等新的領域。北海九龍壁便是由424塊預制的七色琉璃磚砌筑而成,色彩絢麗,古樸大方,是清代琉璃建筑物中的杰作。
“兩窯”36道工序燒出真正皇家琉璃
琉璃瓦的燒制看似簡單,操作十分復雜,工序有選料、設計、成型、素燒、施釉、釉燒等36道,要是再細分得有近百道工序。要想燒制出一件合格的產品,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
在36道工序中,有幾步非常關鍵,如第一步選料就直接決定著琉璃制品的最終質量。燒制故宮琉璃瓦所用的原材料是產自琉璃渠村后山的頁巖的粉末,老北京人稱之為坩兒土,是一種介于煤層和煤矸石之間的礦物質,這種粉末的特點就是吸水率比較合適,強度也比較高,用它制作的瓦坯細膩光滑,呈月白色,可完全呈現釉彩本身的色澤。選好的坩兒土在水中浸泡去掉雜質,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經工人反復“踩壓”便成了制琉璃用的“泥”,將泥放入預先特制好的模具中,反復按壓,脫模后,琉璃“素胎”就完成了。
要使琉璃制品達到“成大形而不開裂,經百年而不掉釉”的完美品質,最關鍵的是“兩窯燒造法”,這也是官窯與民窯的區別。每一件琉璃活件兒都要經過兩次燒制,而這第一次就是在“素胎”塑形完成后,技師們把琉璃活件兒的泥坯放入“素窯”燒造定型,素就是沒上過釉彩。
在琉璃燒造行業中流傳一句話“高溫燒坯低溫燒釉”,因此,“素燒”溫度較高,在1100℃-1200℃之間,且燒制時間很長,一件“瓦片”這樣的小活件兒通常要燒六七天,而像故宮屋頂兩端的吻獸就得燒八九天。
燒制定型后的“素胎”就可以“施釉”了。燒制琉璃所用的釉彩是以石英和氧化鉛為主的金屬釉料,釉彩顏色有赤、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
其中,黃色因代表黃土的顏色,象征著中心和大地,經過長期演變固定為帝王的專屬顏色,宮殿的屋頂采用黃琉璃瓦,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統治的中心地位,同時反映了對賴以生存的土地的敬仰崇尚之情。到了清代,琉璃的使用形成完整的制度,非皇家特許,普通建筑絕對不許使用琉璃。此外,琉璃的顏色使用規定也很嚴格,紫禁城的宮殿使用黃琉璃瓦,墻壁使用紅墻,黃瓦紅墻是皇宮的標志,只有皇帝和皇帝尊崇的壇廟可以使用,其他人包括親王也不許使用,親王府和郡王府可用綠琉璃瓦,而貝勒、貝子府則連綠琉璃瓦都不許使用。
不僅顏色使用規定嚴格,釉彩的配方同樣十分“機密”。目前琉璃渠村使用的“配方”仍然是清工部“獨家授權”配方,換句話說,就是琉璃釉彩的配方只有琉璃渠燒造局負責配釉的師傅才掌握,僅在家族里口耳相傳,可謂是琉璃燒造技藝中最核心的“技術機密”。
待上釉晾干后,就可放入“色窯”進行二次燒制,即“釉燒”?!坝詿钡臏囟鹊陀凇八責?,窯溫一般控制在660℃-990℃之間。1974年以前,烤釉用的都是小柴窯,以木柴為燃料,坯子是在直焰窯中燒成的;以煤為燃料,瓦類燒成時間為7-10天,大件兒燒成時間為15-20天,基本上都是手工作業。1974年國家建材局投資97萬元建成一條42.5米以重油為燃料的釉燒隧道窯,使釉燒工序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結束了琉璃瓦件的釉燒使用木柴的歷史,每年節約木柴150多萬公斤,釉燒成本下降88%,生產效率提高3倍多。
經過兩次燒造的琉璃出窯后,經過一周左右的晾曬就算大功告成了!
700余年來,琉璃燒造一直分為吻、窯、釉、筒瓦、板瓦和溝滴“六作”,每作負責36道工序中的幾步,沒有一作掌握琉璃燒造的全部技法,且每作有每作的“家傳秘籍”,概不外傳。
琉璃重生計劃讓老技藝活起來

為了使琉璃燒造技術這樣的“國字頭非遺”手藝得到更好地傳承,使琉璃文化得到弘揚發展,從2017年9月,門頭溝區推出了“琉璃重生計劃”,以該區國家級非遺“琉璃燒造技藝”為基礎,通過與設計、科技、市場相結合,改良傳統琉璃燒造技法,利用文創企業在設計、研發、渠道等方面的優勢資源,開發出一系列具有藝術性、創新性、功能性的琉璃文創產品,使琉璃燒造技藝這項古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文創產品的形式浴火重生,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實現了活態傳承與產業化轉型的同時,也使琉璃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
文章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 上一篇:S瓦干掛施工方法 2022/7/8
- 下一篇:琉璃瓦漏水怎么辦,如何維修處理比較好 2022/7/8